“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试金石
“两个维护”是刚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凡是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得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两个维护”是我们党的政治命脉,是最高的政治原则、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旗帜鲜明地拥护、坚决有力地维护。
宁显福: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
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是为了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为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根本保障。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顺应党的执政和建设规律,采取问题导向的方法,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要深化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注重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在党内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上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加强党内法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组织职能演变解析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国有企业党组织的职能从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修改为发挥领导作用,这与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深刻变革密不可分。相较于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内涵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全面、保障更加有力。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意义重大,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效率,使国有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作用,必须坚决纠正以公司章程替代法律规范、以抓好党建替代全面领导、以国际接轨否定党组织的作用等认识误区,夯实法律基础,加大制度供给,建设复合型高素质党务工作者队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研究
逻辑起点范畴研究至关重要:一门科学是根据逻辑起点范畴的内在规定性建立起来的严密逻辑体系。《资本论》逻辑起点范畴“物”商品论需要深化,“人”商品论理应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恰当确定逻辑起点范畴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体系,虽然已近乎学界共识性历史使命,但逻辑起点范畴研究却成“前沿尖端难题”而莫衷一是。本文主要价值在于,深化《资本论》逻辑起点范畴研究提出“人”商品论,尤其对逻辑起点范畴的“两能”标准和人力产权范畴胜任妥帖的探究,似有“前沿尖端难题”破解特征。
正确认识生产力生产关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
中国的价格过高、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环境污染等是国内外私人资本坐大并兴风作浪甚至侵入政府(通过行贿受贿以及俘获政府官员来实现)相联系的(比如,外企在中国房价上升中的作用也值得注意——20世纪90年代外企支付给中国员工的高工资提升了中国一线城市对住房的购买力,进而启发了中国的房地产商提高价格,启发了中国政府一些人的土地财政思路的形成,等等)。而私人资本是与阶级相联系的。这样看来,在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与社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完全统一的。因此,市场机制能否正确地发挥作用,就取决于各级党委和各级政府是否能够正确地看待中国的阶级状况,正确对待国内外各种资本。这是中国在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基本推论之一。
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新时代为我们的学术研究、理论宣传和政策探讨提供了良好思想氛围和经济条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为人民做学问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取向,积极探索真理,为国计民生、为国内外政策制定提供良好的对策建议。同时,在学术研究方面,要在学科体系、范畴体系、话语体系、方法论体系等方面作出实质性创新,使我们的学术成为大国学术、我们的国家建成学术强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澎湃汹涌、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顺应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萌芽、创立的,也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同样,这一思想必将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更好地造福中国和世界。
程美东:论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设计
政党的政治形象是政党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和集中展示,是政党的政治实践内化为文化的重要表现,更是政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形象问题,他关于党的建设的系列理论表述和实践举措,使党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更加健康向上。
方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分配关系
分配体制改革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分配关系是否合理也是检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否实现的一条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分配的基本原理为我们分析现实的分配关系和重大分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分配关系、分配制度、分配理论和分配政策的考察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分配体制是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逻辑相统一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完善分配关系、处理好分配问题,根本是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从“先富”到“共富”奠定坚实基础。
李慎明:始终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信仰信念信心来自科学理论,来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自党的坚强领导。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面临种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要始终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王伟光: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与新时代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判断世情国情,从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角度提出来的,这个重要的科学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判断的大的“历史时代”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是一致的。只有站在大的“历史时代”背景上,从我国新时代的特殊国情出发观察研究,才能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
新时代我国银行业深化开放与风险防范研究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银行对我国的渗透日益明显。在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研究发现: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银行业保护主义明显,严格限制外资的持股比例;而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开放过程中则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并结合中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数据对比分析可见,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程度已经较高。因此,现阶段银行业应谨慎对待外资持股比例问题,并加强金融业的监管,这对国民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程恩富教授“金融业对等开放”原则下的政策建议。
李慎明:科学判定时代方位,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1946年9月11日,毛泽东审阅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报送的《解放日报》拟发表的题为《蒋军必败》社论。陆定一在送审社论稿时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说:“在战争过程中,宣传上主要目标,为揭露美国,澄清同志对美的各种幻想。”毛泽东对社论稿和来信作出如下批语:“不但澄清对美幻想,主要应澄清悲观思想,指出必胜前途,这是目前的中心问。”[33]笔者认为,当时党内对美国出现不切实际的幻想,其根源主要还是来自对中国共产党战胜不了强大的美国这一悲观思想。毛泽东点到了问题的实质。70多年过去了,重温毛泽东当年的批示,联系我们现在必须应对的躲不过、绕不开的中美贸易战,应该说,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朱佳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世界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不要忘记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用更加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抵御和克服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挑战,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逐步复苏,为人类社会的美好明天,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梅荣政:不断提升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品格
坚持党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品格,是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一个政党的党性是它所固有的阶级本性最高的、最为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最高而又最集中的表现,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新时代加强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执政面临的新环境、队伍构成的新状况提出的迫切要求。新时代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要抓住要领,主要从理论、政治、作风、责任、能力五个方面进行,做到“五个过硬”。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世界格局
社会主义国家由最初形态发展到更具本国特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及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独立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和平要发展呼声日益强烈、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的必然选择。最近一段时期国内国际形势再次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在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市场经济与政府作用相结合,确实符合中国国情、有利有效,我们要长期坚持下去。要理性应对当前关于国有企业和政府作用的一些言论,既要充分认识当今世界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也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开放中坚定信念,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