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和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生产过剩
为什么我国近年来会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呢?根本原因是目前在我国,投资决策的主体是微观企业,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结果,几乎所有的企业(包括全部的民营企业和多数国有企业)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看到哪种商品有利可图,就把资本投到哪里。而当市场出现饱和时,由于产能的生产远远早于产品的生产,就首先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而生产同一类产品的企业为了收回投资的成本,就竞相降价出售产品,接着又出现了产品过剩现象。我国生产过剩现象形成的机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现象形成的机理是完全相同的,这说明,生产过剩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应有的现象。
周新城:为什么“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有人喜欢说,不改革,死路一条,还说这是邓小平说的。其实,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是这样说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死路一条。”所以,不改革是死路一条;改革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是死路一条。两句话一起说,才是全面的。不能像某些“着名经济学家”那样只讲前一句,不讲后一句。那是片面的。坚持社会主义,就意味着有的东西是不改的,不是什么都要改。
全文收藏!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改革开放以来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若干理论创新
笔者认为,市场在一般经济资源配置中可以起决定性作用,并应更好地发挥国家在微观中观宏观宇观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应加强事先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建立强市场和强政府的“双强”格局;质疑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完全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论”,也不赞成第一次市场调节和第二次政府调节的时间上的“两次调节论”,而是坚持市场与国家“功能性双重调节论”的观点。
驳斥美国对中国的指责,坚持积极稳妥对外开放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的进一步开放特别是金融开放呢?笔者认为,可以做必要合理的让步妥协,但是一定要丢掉对美国的幻想、不切实际的希望,决不能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能屈服、投降;进一步开放包括金融开放也是必要的,不仅对国内的改革和发展是有益的,也有助于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打破美元的霸权、学习借鉴和积累国际金融经验、培养国际金融人才、搞好金融管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扩大资金来源、更好地满足资金需求和社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而且更有利于履行中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更好地履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适应世界和平发展和多极化的大趋势,融入和引领经济全球化,推动互利共赢、包容共享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做贡献。
中国道路不是西方道路的复制
描述我们走过的道路,现在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市场化改革、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化,应该将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各方面进行分析和综合。比方农村,今天西方人说农民工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力。但是要注意,农村改革恢复了千年的家庭耕作制,但在这个基础上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素质和旧时代没法比,能读能写会算。这是前30年农村集体化时期教育普及的成果。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全世界都羡慕。但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勒紧裤腰带建设起来的。其他欠发达国家哪有这样的机制来建设这么发达的基础设施?
毛泽东那代人为改革开放攒下了什么家底儿?
毛泽东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改革开放是邓小平这代共产党人开创的,也是在毛泽东那代共产党人奠定的基础上开创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讲话进一步指出:“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被遗忘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前的三大奠基与启示
这一代干部在长期官员生涯中,能够得到深入基层工农群众生活的体验机会。今天回顾,这是八十年代改革中干群矛盾小,相对兼顾群众利益的主要原因。毛主席党中央对干部深入基层工农群众的安排,不仅仅是让以后改革开放中的吃喝奢靡腐败风推迟了20年,其在国际共运史中绝无仅有的探索形式,是最本质的改革,既积累了干部管理经验,又更新了视野、情感、立场。这就对西方民选政治如木匠、演员、教授、地产商当选总统、州长等的人才选拔方式,产生明显优势。
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三个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其重大历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辩证发展逻辑主要表现为,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与做好“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相统一,坚持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与清醒认知存在问题相统一,坚持科学真理与批判错误思潮相统一。
试论改革开放40年的根本成就和根本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根本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经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结合”原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像一条红线贯穿在40年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之中。总结过去是为了引领未来。改革开放是“新的伟大革命”的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社会革命理论同中国新的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指导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理论。只有全党同志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且把它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新的辉煌业绩。
科学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应正确认识的几个关系
特别要高度警惕那种刻意否定、抹黑改革开放前历史的做法。比如,有人通过所谓的“深挖历史细节”丑化毛泽东同志,进而否定他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的伟大功绩;有人通过所谓的“还原历史真实”,夸大“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和曲折,制造“饿死三千万”的谣言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谎言,混淆视听等。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改革开放问题上的具体呈现,必须予以批驳。
4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最具影响40件大事
党中央有关部门的数次文件都评析了西方普世价值观和宪政观思潮。通过马克思主义学界和党的文件的有力评析,使广大干部群众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理论建设。
王伟光 | 文化自信:在改革开放中砥砺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物质变精神,精神文明生产随着物质文明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精神变物质,发展了的精神文明又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砥砺坚定的文化自信构成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发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激励人们创造了物质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