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把人当成人”:抗战中的郭沫若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乔装回到祖国,积极投身抗战大业。郭沫若对战争中人民的艰苦生活有深切的了解和悲叹,他本人也有过痛苦和落寞,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尽管如此,他却从未动摇抗战必胜的信念。郭沫若的乐观和坚忍,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士大夫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外,更在于他对“把人当成人”信念的不倦追求。
高戈里:再论国共抗战英雄之比较
这些年来对抗战的史学研究、媒体报道、影视宣传中的历史观问题越来越严重,突出表现为:无度美化国民党军队及国民党将领,无故掩盖广大国民党士兵所遭受的残酷虐待,无端淡化代表广大敌后抗战军民的草根英雄。
全民动员:抗战胜利的关键
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战胜经济、军事上占绝对优势的日本法西斯,除了广大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以外,民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冯 钺:全面了解历史,以防曲解
现在有些有意或无意地通过“重读”或“新解”而歪曲历史的现象有必要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歪曲历史一向是有些势力惯用的手段。
重温评价国民党抗战的经典结论 ——破解“崔永元命题”之途
2007年9月,央视的崔永元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了“崔永元公益基金”,并将基金的长期目标定为“乡村教师培训”和“口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保护”。至今,已经收集了数千人的口述历史。在制作了60多集抗战口述历史电视片的基础上,崔永元团队出版了《我的抗战》和《我的抗战Ⅱ》。
再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前几天,读了宋进教授在贵版刊发的文章《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收获颇大。笔者认为,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一个关键的视角是人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从人民的视角看待抗日战争,可以较好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战期间四大家族控制中国
蒋家的天下陈家的党,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这句话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传开,而近百年后,一些专家学者开始质疑,认为他们其实没有钱,有钱也属于个人资本主义的范围。既不是国家资本主义,也不是权贵资本主义。这种说法正如贪官污吏的的积累是靠个人本事获得一样可笑。
“积极”抗战中的消极面——国民党官员日记有关叙述拾遗
如果说过去对于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无低估之处,并已在后来的研究中得以改进,近些年来则又有些说法,尤其是学界之外的一些言论,对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不无高估之处,在尽论其“积极”面之外,对其“消极”面又有些忽视,值得学界反思和回应。
中国共产党浴血抗战,内心的“痛”与力量
血与泪的抗战历史,作者以血与泪书写!循着沉雄、洗练、凝重的文字,读者走进中国共产党人浴血抗战的历史时空隧道,目睹抗日民族英雄壮烈牺牲的现场,那一幕幕惨烈,那一幕幕悲壮,那一颗颗高贵的头颅,那一副副挺立的身躯,民族之魂激荡人心!是咱们中国共产党人联合一切可以联合之民众,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民族抗战史诗画卷打下了凝重的底色、涂抹了血染的亮色!
“去中国化”教育让台湾年轻人对抗战历史冷漠
发布会一开场,郝柏村就风趣地说,他今年已经96岁了,记忆力衰退得很厉害,常常上午发生的事情,晚上就会忘记了。“但是,70多年前抗日战争期间的许多经历,仍深深印在我心里,刻骨铭心,至今历历在目,一刻未曾忘记。”
西方需要理解中国抗战的意义
西方非常有必要了解中国为二战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战时,中国没有足够的资源或军事力量作为支撑,无法像苏联、美国和英国那样,在本国领土以外的地方作战。但是,假如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中国选择投降,那么,中国日后的命运将截然不同。
日军轰炸延安图公开 "日军不炸延安"谣言不攻自破
一段时期以来,某些人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力图证明抗战期间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在浴血奋战,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一边看,其中以“日军不炸延安只炸重庆”做为“最有力”的证据。
西方需要理解中国抗战意义
我认为,西方非常有必要了解中国为二战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战时,中国没有足够的资源或军事力量作为支撑,无法像苏联、美国和英国那样,在本国领土以外的地方作战。但是,假如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中国选择投降,那么,中国日后的命运将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