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共为您搜索到11篇文章
  • 《巴黎圣母院》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

    《巴黎圣母院》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

    雨果作品的核心意义不是浪漫,而是冷峻、犀利地批判,浪漫只是片面的指向其作品的某些故事情节的构设。个人认为,以“现实主义批判文学大师”来定位雨果更为合适。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创作背景及故事情节虽然源自数百年前中世纪法国,但其对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人文、法制等庞大运行体系的深沉思考,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的诸多痼疾中窥见那个时代残存下来的一块块腐臭的泛黄的污渍,还能窥见隐匿在文明背后的邪恶丑陋的肇始雏影。

  • 巴黎圣母院:800年还是155年?

    巴黎圣母院:800年还是155年?

    作为西方主流和传统的“哥特式”之来源,不是中古欧洲,而是传统中国;它诞生于18世纪的“中国风”——钱伯斯爵士多次东来取经,沃波尔爵士三十年仿造;然后是一百多年的修改和普及,吸收越来越多的异域成分,与原初“中国风”渐行渐远,精益求精、画龙点睛,自成体系,从而洋洋大观、显赫其名!

  • 比重建巴黎圣母院更艰难的是重建法国民心

    比重建巴黎圣母院更艰难的是重建法国民心

    据统计,法国前10%的富人拥有28%的总资产,其平均年收入高达63210欧元,而前10%的穷人加上各种福利和补贴只拥有13610欧元的年收入。另据2017年法国市场调研机构益普索(IPOS)报告显示,近20年法国人均年收入下降了56000欧元,10余项指标均显示法国正在加速贫困化,61%的法国民众月收入低于1200欧元,47%的民众从事基础性岗位。“对消费品增值税和燃油税最敏感的也正是这些人”。皮埃尔·塔勒比表示,马克龙猝不及防的燃油税改革无疑加重了民众的“失去感”。

  • 中国人“民族主义”了?应该反思的是西方人

    中国人“民族主义”了?应该反思的是西方人

    理清这一切,关键就在于弄清楚中国人的心结到底在哪里,而不是一味自我反思,皮毛都没理清楚,就断言中国人太丑,中国人在搞民族主义了。而在未来,如果傲慢的西方不选择改变,继续践踏中国文物和民族尊严,继续抹黑中国,那么存在于东西方社会之间的隔阂也将更加难以愈合。解决东西方社会矛盾的关键是在西方人怎么做,而不是中国人怎么做。

  • 诸玄识董并生: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仿古”建筑

    诸玄识董并生: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仿古”建筑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在其哥特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了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于1831 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引起当时政府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建计划于1844年开始,在历史学家兼建筑师比奥莱•勒•迪克(Viollet-le-Duc)主持下,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工程,经过23年的建设,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到的巴黎圣母院。

  • 孙锡良:灾难面前的强者心态

    孙锡良:灾难面前的强者心态

    人与人交往,需要尊重彼此的尊严,国与国交往也一样。不过,任何形式的交往,尊严都只能靠行动,而不是嘴巴,嘴巴上的尊严通常抵消不了灵魂处的孱弱。你想赢得尊严,不一定总是需要正义,只要你能赢,非正义手段也能获取尊严,口头上,你拥有再多的正义,一旦输了,你还是不会有尊严。笔者从不反对爱国主义,也不反对适度的民族主义。但是,我反对傻瓜式的民族主义,反对没有实效的爱国主义。圣母院,明明已经烧损了,即使你不同情它,那也用不着当着世人的面做落井下石的表达,假如你自己有种去烧,勇敢承认并标榜一下,那也不愧为民族英雄一个,问题是你并没有那个胆。

  • 公知真的是在痛惜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吗?

    公知真的是在痛惜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吗?

    公知们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内发生的任何事故他们都能够上升到体制层面,甚至连得到西方支持的恐怖主义分子在中国制造血案,他们也说是体制的原因。同时,他们还会忽悠民众,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西方国家,领导人会第一时间出来道歉,并且在短时间内下台。而对真实发生在西方国家的同类事件,他们的标准反应就是,一是拼命强调客观原因,比该国家的人还要卖力,二就是标准的“表忠心”形式——今天,我们都是××人。假如巴黎圣母院火灾的类似事件发生在中国,公知们会作出什么反应呢?对此,用脚后跟思考也能够知道答案。

  • 从圆明园,到巴黎圣母院

    从圆明园,到巴黎圣母院

    我们对待文物,对待文明,不能双重标准!我家遭劫遭窃,你无动于衷,你家遇火的时候,又怎能让我捐款救助?今天早上,中国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官方账号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一刻的中国人,怎能不想起,背负了一百多年圆明园烧毁的心灵创伤,何其艰难、何其罔然,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愿文物都能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 你们这样议论巴黎圣母院,问过雨果吗?

    你们这样议论巴黎圣母院,问过雨果吗?

    今天,当很多中国人在塞纳河边沉醉,为巴黎圣母院宏伟的大理石雕、斑斓的彩色玻璃而震撼的时候;也有很多中国人在圆明园大水法的残柱前扼腕、流泪。对人类文明遗产的珍视与喜爱,对文明遭遇破坏的惋惜和愤怒,这种心情是一样的,是可以共通的。更何况当年的“战利品”并没有“被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中国人也没有等到一句道歉,雨果泉下有知,或许没有合眼;历史的伤痕,也没有完全愈合。既然大多数中国人选择了宽容与原谅,我们也要宽容那些还不能接受宽容的声音。历史的审判很难代替现实的审判,抽象的理性很难抵过现实的认识,这是公正与理性实现之难。

  • 《巴黎圣母院》作者怒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巴黎圣母院》作者怒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这可以从道层面加以理解和认识,因为这种文化之道必然会器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尤其是建筑上,一般就把这样的建筑称作标志性建筑。正如圆明园代表中华文化,巴黎圣母院代表法兰西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也指的是文化意义。器物,还是归属于具体的民族国家。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权无偿占有另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否则就是掠夺,就是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掠夺我们的财物,焚烧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全世界正义的人们都反对。

  • 巴黎圣母院之殇:不是仇恨的轮回而是毁灭的延续!

    巴黎圣母院之殇:不是仇恨的轮回而是毁灭的延续!

    历史不能重渡,文物不能复生,被烧毁并倒塌的巴黎圣母院的尖塔已经化为灰烬,即使能够在百年后重建,那也已经不再是那座有800年历史的尖塔,也已经不再是加西莫多在小说中曾经居住过的尖塔,正如同被英法洗劫和焚烧后的圆明园已经变成了一片荒野,任风雨浸蚀,任岁月抚过,当历史继续往前飞奔的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回望那段过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