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研究》

期刊文章

  • 论所有制结构量化评估方法—兼与裴长洪研究员商榷

    论所有制结构量化评估方法—兼与裴长洪研究员商榷

    所有制结构量化评估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界定所有制的范围。所有制包含全部社会财产所有权,其中包括耐用消费品、住房、借贷资本等,但直接经营性资本起主导作用。所有权的性质要根据生产关系即财产的占有使用、支配处置、收益分配的状况来判定,其中分配关系及其剩余归属最重要,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状态是最本质体现。把握所有制结构还要分析居民财产分布、宏观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裴长洪研究员《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发展趋势》一文得出2012年中国公有制经济资产占经营性总资产55%的结论,其所有制性质界定、统计范围和计量方法等方面存在错误。

  • 从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看:共产主义是远大理想非空想

    从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看:共产主义是远大理想非空想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怀疑论”、“否定论”则认为私有制高效永恒、公有制违背人性而低效、计划经济永远无效、按需分配不可能,共产主义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在理论上得出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结论。当今世界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变化、新条件、新特点,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化、自动化、订单生产、按需定产与可再生能源融合的新时代,则在实际上进一步表明共产主义将来有实现的可能,并不是永远实现不了的空想。理论和实践证明,私有制并不“高效永恒”,是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是所有制演进的趋势,计划经济可能由设想走向现实,市场经济并不“万能万岁”,共同富裕、按需分配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越来越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抛弃共产主义理想。

  • 论西方国家经济过度金融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论西方国家经济过度金融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全球产业链协作下总体工人国际化和国家局部工人化的并行不悖,既为西方国家经济过度金融化提供了内生动力,也决定了西方国家经济过度金融化的本质特征。通过考察20 世纪70 年代末西方国家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后的现实经济状况,可以发现西方国家经济过度金融化已经导致了去工业化、无产阶级贫困化和经济停滞常态化等消极后果。西方国家经济过度金融化问题的集中爆发,也为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些启示。

  • 《资本论》与资本主义“秘密”的破解

    《资本论》与资本主义“秘密”的破解

    《资本论》作为一部资本主义社会的“诊断书”,是一部关注社会现实的典范之作。面向资本主义现实存在本身,马克思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诸多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考量,又解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秘密。纵观《资本论》的文本,马克思以剩余价值为轴线,理性而科学地破解了“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资本主义“赚钱的秘密”、原始积累的“秘密”和“利润率下降的真正秘密”。科学分析和妥善破解这些“秘密”是隐藏于马克思创作思路中的一条线索,也是《资本论》之于人类思想史的卓越贡献。

  • 美国金融集团监管模式及其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美国金融集团监管模式及其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2008 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对银行和金融集团的监管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混业经济制度建构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并表管理上,即“伞+ 双峰”监管模式。这一监管模式具有消解各监管机构缺乏沟通与协调、监管范围的交叉和重叠等导致的监管真空和疏漏。从美国监管模式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也必须加强监管制度建设,提高混业监管能力;加强功能监管,形成金融监管的强大合力;重视行为监管,推动金融监管的实践和政策创新;实现金融发展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动态平衡。

  • 《资本论》给了我们什么?

    《资本论》给了我们什么?

    《资本论》给予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使我们确信资本主义决不是一种永恒的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它必然走向消亡;同时,它也使我们懂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是《资本论》给予我们最厚重最有价值的理论财富。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国开放战略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国开放战略的指导意义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中美“贸易战”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威胁则提醒我们在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中,在战略上应当扬弃比较优势理论,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剖析市场权力结构的理论体系。针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缺陷,应当从对外开放的目标、国际市场权力体系和产业的辩证发展路径的三个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的市场权力分析为基础,努力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的国民经济体系,以此确定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 《当代经济研究》被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最具学术影响力的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被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最具学术影响力的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是唯一一本学术影响力指数超过20的刊物,这体现了社会对《当代经济研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领学术方向、规范学术风尚等方面的认可,也彰显了《当代经济研究》学术影响力和办刊质量的提升。

  • 论《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缘

    论《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缘

    笔者认为,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我国文化精髓的深度融合及其在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的一种生动体现。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从根本上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资本论》中国化的丰硕成果。

  • “服务”业的政治经济学

    “服务”业的政治经济学

    按照马克思的服务观,马克思在其着作中使用的“本来的服务”与现代“服务”业贩卖的“服务”商品是两个概念。马克思所指出的“本来的服务”是消费使用价值时产生的有用效果,而现代“服务”业贩卖的“商品”实际上是服务的提供,为了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服务资本家将自己所有的消费手段和服务工人的劳动力的使用权租赁给消费者,并收取租金。服务提供的这种资本主义形式就是现代“服务”业,它的组成要素包括土地、固定资本、追加劳动(服务劳动)等,这决定了这些“服务”业的非生产性质及其政治经济学特征。

  •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问题及改革路径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问题及改革路径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在宏观上表现为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在微观上表现为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包括体制机制制约、劳资关系力量对比失衡、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居民资源禀赋差异等。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应该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顶层设计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生产力均衡发展解决城乡居民之间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通过户籍制度、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整逐渐形成良好的收入分配关系,通过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逐步解决收入不公平问题。

  • 对“中等收入陷阱意识”及相关对策的批判

    对“中等收入陷阱意识”及相关对策的批判

    我们应该警惕经济殖民地化、过度城市化、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小政府化)的“拉美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跨国垄断资本用来误导、恐吓第三世界国家的一个臆造的概念。中国必须将国家经济治理的目标切实转向可持续的强国生民上来,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才能将中国从“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强国生民,应该是新时代国家经济治理的目标。

  • 资本论的科学批判精神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

    资本论的科学批判精神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

    科学的批判精神是《资本论》的一种固有本质属性,这是由它的创作者马克思本人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所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其总的立论基础,而且还渗透在它的各个方面,使《资本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具体范畴、基本原理、逻辑结构各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因而,辩证法所具有的那种“批判的和革命的”品质就成了《资本论》及马克思主义整个政治经济学的一种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它的“下册”,它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具有同一个基因与同一个本质。今天研究《资本论》的科学批判精神,正好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续接红色基因,传承革命品质,起到强根固本的作用。

  • 杨承训:系统把握化解主要矛盾的三个维度

    杨承训:系统把握化解主要矛盾的三个维度

    西方有些心怀叵测的学者幸灾乐祸地放出“中国崩溃论”“中国硬着陆论”;国内也有不少人担忧,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出现经济危机。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洞察力,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察秋毫,力排众议,扫清迷雾,揭示本质,指出中国经济既不是周期性问题,更不是经济危机,而是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即转型期,廓清新常态的大逻辑,为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铺序,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递进理论,超越了西方的各种经济周期论。

  • 丁堡骏:论《资本论》俄国化与中国化(中)

    丁堡骏:论《资本论》俄国化与中国化(中)

    新经济政策并非一个常态化的稳定的成熟的历史时期,斯大林终止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是忠实于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当下受资产阶级狭隘观念所束缚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经常对斯大林说三道四。关于斯大林评价问题,许多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至今仍然是坐井观天。更为不幸的是,我们有的人明明是坐井观天,可是自己却顽固地不承认自己是坐井观天!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怎么能够理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 这些问题上,《21世纪资本论》远不如《资本论》

    这些问题上,《21世纪资本论》远不如《资本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从诞生到现在整整150周年。150年来,它一直以其强大的逻辑震撼力与理论说服力令世人折服。它不仅被全世界劳动者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而且也越来越得到中外学术界和国家政要的普遍关注与青睐,至今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世界人民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先生近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被誉为“21世纪新版的资本论”,“可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媲美”。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溢美之辞。相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皮凯蒂先生的书只不过是高山下的一抔黄土;而《资本论》是亘古以来的一座思想高峰,一部具有醒世价值的历史圣典。

  • 丁堡骏:论《资本论》俄国化与中国化(上)

    丁堡骏:论《资本论》俄国化与中国化(上)

    目前,许多反马克思主义的人都以苏联、中国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借口否定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一些学者看来,苏联东欧国家,也包括中国是在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共产党蛮干的结果。因此,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社会,或者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而夭折,或者是尽快改弦更张,走变相的资本主义道路。对照马克思对《资本论》俄国化特别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探索,足可见这种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荒谬。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方法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方法论逻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而不是仅仅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个结论或某个观点。这就要求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核与逻辑,通过对不同历史观的比较,确认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境界,在深刻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内涵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矛盾分析”的科学性所在。为实现这一过程,就需要从认识论的困境出发,批判指责辩证法是“变戏法”的流行观点。

  • 余斌: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的阶级性与欺骗性

    余斌: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的阶级性与欺骗性

    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西方经济学,其首要任务就是为资本家剥削工人提供辩护,这自然要在其话语体系中体现出来,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函数、企业家才能、劳动力资源、为纳税人服务等话语都是这样的例子。

  •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大工厂模式”吗——澄清一种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严重曲解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大工厂模式”吗——澄清一种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严重曲解

    照搬资产阶级经济学来策划“改革”的那些“权威”智囊,他们的经济思想和主张是渗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其主要表现就是公然违反我国宪法规定,搞私有化,妄图化解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期刊简介

《当代经济研究》创刊于1990年,由启功先生题写刊名,是由吉林财经大学主办(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委托)、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类专业学术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作为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的会刊,始终秉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为指引,弘扬现代科学精神,坚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办刊宗旨,着重刊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着作研究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中国经济社会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高水平优秀作品。
目前开设的栏目有《资本论》研究与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争鸣与探索、改革开放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