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

期刊文章

  • 解读贸易争端背后的中美关系

    解读贸易争端背后的中美关系

    现在我们不少的报纸、新闻评论还有些专家学者,把当前的中美贸易争端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贸易问题或者是贸易赤字问题,我认为这是严重的误解。中美这次争端是关于中国发展方向的争端。美国认为中国的发展方向不符合美国的期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在倒退。美国过去容忍了这种贸易不平衡,现在它认为中国和它渐行渐远,因此美国不能再容忍这种贸易不平衡。美国对中国的这种“非市场经济”的竞争表示不满,认为中国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取代美国的位置。

  • 美国对华定位已发生战略性转变,中国千万要警惕!

    美国对华定位已发生战略性转变,中国千万要警惕!

    丁奎松认为,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前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近期在美国《外交事务》刊发的《中国重估算:北京是怎样让美国期望落空的》一文,反映了近十年来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的结论性看法。该文提出了三个值得注意的观点:一是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美国对华既用过大棒、也用过胡萝卜,都以失败告终;二是美国政府原来认为中国会通过改革开放走上西方道路,这一判断错了,中国不仅没有跟着美国走,还“另搞一套”,并且已经强大到可以跟美国竞争的程度;三是认为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大方向虽然正确,但手法过于片面,把双边经贸关系作为抓手处理中美关系缺乏效率。丁奎松认为,准确研判中美关系走向的前提就是要认清:“美国对华定位的转变是战略性转变,千万不能当成策略转变”。

  • 后西方世界秩序重构与新时代的中国担当(上)

    后西方世界秩序重构与新时代的中国担当(上)

    美国国际领导威信的殒落,以及西方社会政治体制普遍出现衰败迹象,意味着西方中心世界加速没落。在此新旧秩序交替的历史关键时刻,中国正被快速变化的形势推近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为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将以更积极进取的态度推进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当前,中国需要审慎应对美国冷战思维重现与新一轮战略围堵。中美战略对抗形势可能日益险恶,中国应牢牢把握对历史大趋势以及中国战略抉择的基本判断。

  • 从美国对中国金融机构进行敲诈勒索看中国的金融安全

    从美国对中国金融机构进行敲诈勒索看中国的金融安全

    美国监管机构收取大额罚金的基础是其撤销银行执照的权力以及同金融机构达成不公开的和解的特权。美国监管机构首先对金融机构以“暂停业务或吊销执照”相威胁。但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令金融机构暂停业务或吊销其执照的规则,却是模糊不清的。在这种情况下,当面临失去执照的威胁时,金融机构只能在 “和解或死亡”之间做出选择。这样,美国监管机构就可以迫使金融机构与之达成暂缓起诉协议或不起诉协议。换言之,金融机构通过缴纳罚款以求生存。

  • 王绍光:开眼看世界的“中国学派”

    王绍光:开眼看世界的“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并不局限于中国学者的贡献,却必定要求对“中国特殊性”有深刻理解。中国学派包含不同的理论流派,包含与国内外各派学者的竞争和相互借鉴,逐渐成长和增强“自信”,破除“他信”,从学术自觉到学术自信,进而到学术自强,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品质,彰显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独特精神。

  • 中国应该抓住完成统一大业的难得机遇期

    中国应该抓住完成统一大业的难得机遇期

    本文从世界史和地缘政治角度观察大国兴衰中的战略选择和利益得失,探讨在当代世界格局大变动中,特别是进入强国新时代后,中国需要何种战略思维和战略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怎样的地缘战略。

  • 中国机床工业现状及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中国机床工业现状及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机床行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部门,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推动机床行业转型升级,宏观上需要精准施策;中观上加强行业发展战略管理;微观上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企业奋发自强;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产业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 王湘穗:如何与病态的美国打交道

    王湘穗:如何与病态的美国打交道

    与病态的美国博弈,要善于谋势取势,争取斗争的主动权。目前,我们可降低对美合作预期、适当拉开距离,做出“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姿态和准备,以不争为争,以取势求主动。中美拉开点距离,彼此才好相处。中美间若要合作,就要改变“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状,需要双方共同意愿和彼此相向而行的善意举动。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商人之道,不应左右大国间的战略关系。

  • 欧美体制的多样性:盎格鲁萨克逊模式vs.莱茵模式

    欧美体制的多样性:盎格鲁萨克逊模式vs.莱茵模式

    道路自信肯定要遇到道路孰优孰劣之争的问题。比如一些人认为中国模式不合理,只有跟西方接轨才有出路。但争论不能仅凭直觉观察,各国今天的制度都是经历了长期历史的发展演变,所谓合理就是和今天的情况相适宜。西方不同主导性模式的交替不过百年,你对它评价用什么时间尺度也是问题。有人对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评价高,但莱茵模式至少适应德国现在的发展阶段,未来如何发展还不好定论。

  • 熊向晖:我的外交生涯

    熊向晖:我的外交生涯

    在洛阳时,当地为蒙哥马利准备专场文艺演出,他不看,晚饭后让我们陪他到街上散步,走过一个小剧场,他闯了进去,演的是豫剧《穆桂英挂帅》,翻译向他简介了剧情。他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让女人当元帅。我说: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他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我说:中国红军就有女战士,现在解放军有位女少将。他说:他对红军、解放军一向很敬佩,不知道还有女少将,这有损解放军的声誉。我说:英国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这一来,他不吭声了。总理知道后严肃地对我说:你讲得太过分。你说这是民间传奇就够了。他有看法,何必驳他。他提出了和平三原则,难能可贵。你搞了这些年外交工作,还不晓得求同存异?弄得人家无话可说,就算你胜利了?鲁迅讲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引申一下,讽刺和挖苦决不是我们的外交。总理的批评很尖锐,但使我心服。

  • 熊向晖:我的情报生涯 ——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

    熊向晖:我的情报生涯 ——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

    我心里感谢胡宗南,他使周恩来“下的闲棋,布的冷子”逐步由闲变忙,由冷变热,使我有幸参加“如此出人意料”的“历史事变”。经过两次惨败,盛文建议放弃延安。胡宗南认为这一步走得太远,对国内外观瞻影响太大,蒋介石不会同意。经反复商量,胡宗南筹划了一个方案,他想在5月初去南京当面向蒋介石提出这一方案。我仍通过潘裕然转信,告以胡宗南企图不再分兵出击,而想龟缩延安,并简告当前胡宗南动向。

  • 我国机床工具行业转型发展亟需精准施策

    我国机床工具行业转型发展亟需精准施策

    数控机床作为工业母机,既是国家基础制造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新时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端机床更是国家战略物资,其技术水平代表了国家工业化的水平,其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建议对行业产品按技术水平或应用领域细分为:高端(尖端)产品、中高端产品以及通用产品三类,国家可根据不同类别产品的竞争特性及战略作用精准施策,给予持续的政策支持。

  • “精日(寇)”的形成分析:思维底色和公开行动

    “精日(寇)”的形成分析:思维底色和公开行动

    “精日(寇)”的思维一方面与个体性格的偏执、反社会、缺乏底线意识紧密相关,同时也明显受到言论空间中长期发酵的一些负面思想暗流的影响。“精日(寇)”思维行成的来源,首先是在面对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以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时,因为认识失当而产生的“逆向民族主义”极端情绪;其次是在互联网空间与日本“网络右翼”的接触有关;还受到日本官方有意识的对外宣传的影响。

  • 振兴乡村:是党的干部组织农村,还是资本组织农村

    振兴乡村:是党的干部组织农村,还是资本组织农村

    西方农业的发展模式并非宣传得那么风光,风险很大,前途也不光明。在农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放弃幻想,需要参照中国自己的历史资源和实践经验。因此,理论的梳理和实践的探索、推广都很重要。

  • 孔丹:坚持党的领导,善于驾驭市场和管控资本

    孔丹:坚持党的领导,善于驾驭市场和管控资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自于我们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样也来自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中华观念崇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人说的经济就是“经世济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只有共产党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党的领导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时代的。

  • 构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

    构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的设想,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末中宣部提出的,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与传播学和西方的新闻观念之间的区别。这是对西方传播学)对中国新闻学产生冲击的回应,带有很强的战斗性。部分学者指出,中国特色新闻学目前最大的学术对手,就是甚嚣尘上的新闻专业主义。这种流行思维对新闻界影响很大,大多数青年记者与其说信奉的是马克思主义,不如说是新闻专业主义。

  • 中国的伟大实践呼唤“中国学派”

    中国的伟大实践呼唤“中国学派”

    现在西方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体制,再像过去那样大贴‘集权’、‘威权’的狗皮膏药已经不灵了。”中国的学者有义务对中国的创新进行理性客观专业化的总结,并及时介绍给世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就是中国学者的缺位。胡鞍钢总结,学术有“三自”:从学术自觉到学术自信,进而到学术自强,开创“中国学派”,就特别需要这种自觉、自信和自强。

  • 从“林张之争”看当下学术舆论环境

    从“林张之争”看当下学术舆论环境

    张维迎、林毅夫的论战形式上是公平辩论,在媒体报道和舆论传播效果上却很不平等。在整个过程中,媒体与自由派学者保持着高度默契,多数网民却赞同林毅夫。

  • 一个60年国有重型装备企业的浴火重生  ——解读“中信重工现象”

    一个60年国有重型装备企业的浴火重生 ——解读“中信重工现象”

    “中信重工现象”提供了一个案例,让我们从一个企业的改革发展中看到整个共和国发展历史的连续性,看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通过一个制造业企业的实践而得到的生动诠释。

  • 从“新欧美”影响看中国的公平发展与社会主义方向

    从“新欧美”影响看中国的公平发展与社会主义方向

    十八大后,新领导层在国内打击腐败,国际战略拓展上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取得了很大成绩。改革的具体政策出台了不少,但缺少一个总纲,或者说,改革缺少一个目标明确,言简意赅的“大旗”,以调动和凝聚经济社会资源。要提出新的愿景、总纲,首先要对过去36年的改革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应该是实事求是的,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感受和认识。

  • 国企改革“搞好基础数据测算”很重要

    国企改革“搞好基础数据测算”很重要

    “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责任,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1]——习近平对2016年7月4日全国国企改革座谈会的批示。

  • 李若谷:西方误导中国破坏中国经济发展的几个案例

    李若谷:西方误导中国破坏中国经济发展的几个案例

    一些发达国家借助自身在国际舆论、规则和组织中的主导优势,长期不遗余力地炒作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三次产业结构、人民币汇率问题,甚至气候变化和南中国海问题等,诱导我们偏重服务业和消费、减少投资,许多说法还披着所谓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外衣,具有迷惑性。其最终目的是诱使中国放弃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破坏中国的发展,以维持自身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 全球长期停滞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路

    全球长期停滞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路

    连续4年的经济下行有可能引发经济下行与产能过剩互相强化的恶性循环,使现行的、以财政-货币政策为内容的宏观经济刺激的效果日渐消失。复旦大学史正富教授提出改进方案在于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用“宏观-战略投资”引领 “微观-盈利投资”,通过搞对投资结构、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在提升近期宏观有效需求、减轻产能过剩的同时,又能积累起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和民生资产。

  • “修昔底德陷阱”是对中国的学术讹诈

    “修昔底德陷阱”是对中国的学术讹诈

    从客观效果上看,“修昔底德陷阱”起到了以学术的方式对中国进行双重战争讹诈的作用,是美国霸权主义在学术上的具体表现。但在世界格局日趋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修昔底德陷阱”无法改变国际格局发展趋势。学术为政治服务,美国恐怕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最新的范例就是对“修昔底德陷阱”的鼓吹。

  •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

    我国坚持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伟大的实践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基础,实践也迫切需要符合时代特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武器,提炼和总结丰富的改革发展实践,揭示其特点和规律,将其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这是摆在我国经济理论界面前的重大任务。本文在这一领域进行了重要的探讨。

期刊简介

《经济导刊》是由中国中信集团,面向全国及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大型中文经济类核心期刊。从1992年创刊以来,《经济导刊》一直致力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道路、理论、制度中重大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理论结合实际的研发与报道。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近期《经济导刊》的内容和定位进行了调整,从经济领域扩展成为包括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综合杂志。导刊凝聚了各方优秀的专家学者,直面当前社会经济重大热点问题,在改革开放中持续探讨研究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汇聚高端学术成果;注重以实践持续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的前沿思想库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