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不能让杠杆越去越高!
任由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不断发展,必然导致中国金融、企业、政府和个人——所有部门的杠杆率不断攀升,而且对中国金融乃至中国经济构造成重大伤害,这是无可辩驳的金融和经济规律。所以,必须打住。这也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所以指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的道理所在。什么样的金融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长期的、稳定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张,而这个过程中必须大幅度削减短期金融、货币金融、套利金融。
-
美对华发起“301”贸易调查,特朗普的政策意图
20世纪60年代,美国运用“301条款”打击了崛起中的欧共体,巩固了其经济霸主的地位;20世纪70和90年代,两次利用“301条款”攻击日本,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滞胀”深渊,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利用“301条款”成功地诱发日本产业大转移,而相当一部分优质产业为绕过美国贸易壁垒而直接到美国投资。正是因为日本国内实体经济的空虚,地产、股市,乃至整个经济呈现泡沫化状态,从而引发日本金融危机。所以,中国必须吸取教训,不管国际压力多大,我们都必须保持国内实体经济具有强健的体魄,都不能允许中国经济“脱实向虚”。
-
不许货币基金“躺着赚钱”!
金融危机的关键、核心一定是“分配财富的货币金融过度膨胀,创造财富的资本金融过度萎缩,这必然导致资本金融所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少,而分配财富的货币金融必须依赖越来越高的杠杆去攫取利润,最终,当高杠杆之下也得不到足够的利润,货币金融开始逃逸,危机发生。实际上,所谓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当房价上涨停止,所有依存于房价上涨的货币金融杠杆全部无利可图,然后高盛等金融巨头率先逃逸,金融危机发生。
-
特朗普对中国的政策意图:美国是叫不醒的“装睡者”
为什么中国对美国许多经济政策的应对显得十分被动?我认为两个问题:第一,我们总是试图和美国讲道理,可美国什么道理都懂,它是在为自身无度而巨大的利益“装睡”,你怎么可能叫醒它?第二,在中美关系上,一小点讨价还价、适度妥协可以,但千万不要以为它们的胃口会吃饱,不要以为美国会因为我们的妥协而放弃“得寸进尺”的秉性。这一点,它们甚至不如虎狼。虎狼吃饱了是不会继续捕猎的,但美国的饥肠则是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
-
企业还敢造假?请央行坚持“锁短放长”
资本市场是金融资源通往实体经济的唯一通道。如果央行真心希望中国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那就没有理由总试图不切实际地拉高货币市场利率。因为,利率上升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压制力量,而且货币市场利率上升会引发货币投机挤压资本市场投资规模。这一点,2013年6月和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市场事实两次证明。所以,我们恳请中央银行不要继续“锁长放短”的操作,那不是什么理论问题,而是中国实体经济和支撑实体经济资本供给的资本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
央行需要治理货币市场 ——官员需要“下基层”
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是整体经济风险的外化表现,单独从金融角度出发去除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徒劳,而且极易适得其反。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央行的视野还需要进一步放大,要站在整个经济良性循环的角度去认识金融问题。所以,特别希望央行官员下到工厂企业去实地调查,不仅是去了解一手的经济情况,更重要是强化金融业的实体经济意识,想实体经济之所想,急实体经济之所急,这或许能有助于尽快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回归。
-
“金融乱象”的根本何在?——从余额宝说起!
余额宝已经诱惑了3亿多参与者,目前已拥有1.4万亿元规模,从银行或实体经济套利500多亿元;如果我们把所有现存5万亿元同类货币套利基金的收益加总,那它们已经让银行或实体经济付出的财务成本至少将达到1500到2000亿元。要知道这可不是创造价值换来的财富。为什么再次把余额宝拿出来说事儿?因为,余额宝的诞生日——2013年6月就是中国金融乱象的爆发点。当然,货币基金是罪魁,但绝不是元凶。那元凶是谁?我认为是货币政策操作长期坚持“锁长放短”,与此同时叠加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监管放松。
-
生死攸关:金融“遵义会议”否定金融自由化思潮!
“遵义会议”是党在生死攸关的历史时期重要转折点的标志。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于中国金融改革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正式确立了党对金融工作的绝对领导地位,不只是金融安全,更确定了中国金融改革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二,它结束了“市场原教旨主义”主导中国金融改革的路线,纠正了中国金融“脱实向虚”的发展方向,这必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从很大意义上说,它挽救了中国的经济命运;第三,它通过对金融监管的再三强调和制度变革,否定“金融自由化思潮”对中国金融业的主导;第四,它提出中国金融人才必须又红又专的问题,摒弃金融业用人“唯洋至上”的恶习。
-
钮文新:反对把资本投机和货币投机混为一谈
如果我们看不到货币市场投机是“金融空转套利”的本质,看不到“货币金融大爆炸严重挤压中国资本金融规模”是导致中国金融“脱实向虚”的关键,而且容忍态势进一步恶化,那金融乱象能够得到有效治理?《报告》多次强调的“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岂不是一句空话?
-
钮文新:股市欢迎货币市场利率回落!
就金融市场的功能而言,真正针对实体经济的通道只有资本市场——股市、债市和中长期信贷,而其他金融市场都应当是辅助性的。货币市场基金,其功能无非是“现金管理工具”,而绝不应当是老百姓投资的主渠道,但从余额宝诞生之后,在监管者懵懵懂懂的状态下,货币基金打着“高收益普惠金融”的旗号高速膨胀,几乎所有货币基金管理者都在误导老百姓,错误地把现金管理通道解释为投资通道。
-
钮文新:有人要把中国推向债务危机?
我们再三强调:在中国企业债务率过高,已经失去债务扩张能力的今天,如果企业进一步失去股权融资通道,那不仅会失去以股权融资平衡债务率的机会,放大自身和外溢而成的金融风险,同时还要依赖扩张债务继续维系生产,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这是恶性循环,而这一恶性循环的结果一定是:债务危机。
-
钮文新:别动国家金融安全的奶酪
中国股市问题最核心的问题不是IPO,而是股市增量资金越来越少,甚至是负增长或净减少。这也是我长期反对中国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的关键原因,因为这样的金融市场会拒绝生成资本,偏离实体经济需求。所以,经济学家看问题必须全面而准确,不仅要看到IPO会增加市场股票供给,更要看到中国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对资本市场的资本供给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
-
钮文新:凭什么任由“资本困局”在中国发酵?
中国杠杆率之所以不断加高,其背后经济逻辑一定是“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它必然导致金融“脱实向虚”,如果我们不承认或看不到这一根本问题,那一味地金融去杠杆必将导致中国经济灾难性的后果。
-
金融“脱实向虚”的五大诱因
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组合使得中长期信贷资本和其它形式的债务资本被积极财政政策之下的国有企业占用,而非国有经济主体所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期限短、价格高”。如此市场诱惑,导致大量民间实业资本进入金融市场,并从事短期金融套利交易,这当然也属于“货币金融”膨胀的范畴,属于金融“脱实向虚”组成部分。
-
"美国经济学家"使中国股市悲催孕育经济灾难
股市的悲催显露了“中国金融观”的愚昧。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全球发达经济体都懂得资本对经济的重要性,因为它们长期依从资本主义制度,从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发育。对于中国而言,正是看到资本之于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所以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才承认了资本,确立了资本市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