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涌:精英与大众的关系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中国聚精会神搞建设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闷声不响发大财,赚钱,创造财富,依靠社会精英。精英自以为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久而久之便与大众对立,官民对立。实际上,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个政权一旦失去大众的信任与支持,一方面,政府就成了少数人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会所,政治上就不会有所建树,无所作为。另一方面,政权会面临合法性危机,从而给美西方实施“颜色革命”的机会。今天,如果还真的存在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那只能是全心全意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众志成城,凝聚磅礴力量,组织人民防线,发动人民战争,赢得反击“颜色革命”、中美博弈等系列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王丹:从延安的撤点并校看中国现代教育的世纪争论
我们可以看到从西方引进的正规化教育模式,其内部隐含着城市与农村、精英与工农大众、理论与实践、资本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在国民党和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没有群众路线。只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目标下才产生了群众路线,才产生了精英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数量和质量或者所谓的普及和提高,反应的实质是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对应的是精英和平民的阶级对立。这种现代教育模式引入中国之后,重复并且加强了中国传统教育下教育作为社会晋升阶梯的功能。传统的科举制就长期忽视实际生产和生活实践需求,宣扬蔑视体力劳动等一系列的价值观。在新的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下,这些价值观和社会晋升功能取得了新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在突破正规化教育模式、争取阶级平等、改造教育目的上所做出的种种尝试,为我们今天反思、批判、和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思想资源。
班农怒斥华尔街带路党,要救世界人民于水火之中
班农认为是美国的精英带路党养肥了中国,导致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使得中国威胁了全世界。班农这神逻辑,算不算精神错乱?
谁才是中国真正的精英?
这些年来,由于外资涌入中国,在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买办阶层,在媒体上露面的外国大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基本上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美国企业在中国获取了巨额的利润,这些人也分到了一杯羹,成为了有钱人和所谓的“社会精英”。其他还有一些在中美贸易和其他交往中赚了钱、发了财的人,也成为了既得利益者。在中美贸易战中,这些人最关心的不是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尊严和人民的利益,而是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因此,对于中美贸易战,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是真心希望美国赢、中国败,而不是什么“误判”。
中华民国的精英们为何偏偏治不好国?
精英们的西化背景使得他们与中国的劳苦大众始终是疏离的,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农村中的情况都很隔膜,这直接导致了国府高层提出的许多“改革”方案往往都不切实际,沦为了空想。1930年代从政的历史学家蒋廷黻曾在其晚年的《回忆录》中说道:“我经常在行政院及各委员会聆听讨论时,忙里偷闲去猜测发言人的思想背景。我很容易猜出他们的教育背景是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或是美国的。这些老知识分子的通病是想将文字当成事实和政策。如果你告诉他们说这种想法是落伍的,他们就会感到不快。从某个角度看,他们的不快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文字本身就很有名堂······”显然,精英们的文山会海无力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由于他们长期脱离中国的底层群众,不能或不愿提出适合国情、民情的合理措施,其所作所为最终也就无法收获民众的支持,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溃败便在情理之中了。
迫切需要良知重建的, 是有钱有地位的那些人
能暴露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是少数,许多青年还只能为了生活在拼命,一些企业把八小时内的工资压到最低工资,迫使工人通过加班加点来增加一点微薄的收入,甚至一个人打两份工,他们是以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来维持目前家庭的艰难生活,许多人抱怨自己的遭遇,希望有机会追求个人发展的机会,也有不少人对自己的不幸抱着认命之消极态度,从阶级的自在到自为有一个历史过程。真正陶醉于娱乐化的青年,只是那些富裕家庭出身的少数青年,故不能把板子打在所有青年身上。如果精英们能真正去倾听工农大众疾苦的呼喊,我想他们决不会对这一切无动于衷的,会努力去为他们寻求改变不幸命运的途径。
精日两面人“洁洁良”混入体制的反思
校园里的精英们有势力,能把警车阻挡在铁栅栏之外;而我们的执法系统是否也对这样的自称精英的校园败类们心存忌惮?是也不是各自明白,但是,我绝不认为依法治国只是一句空话!我绝不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党纪就能容得下“@洁洁良”这样的败类两面人能在党内隐伏伺机,日后从体制内夺取公权为自己牟利,甚至于顺着她的精日言论的指向里通外国祸国殃民!
《无问西东》是精英拍给精英看的,草根感动啥?
精英去哪都能当精英,富人在哪还能继续做富人。所以,跟电影里相反,他们恰恰是世界上对于爱国这个选项,最可有可无的人群。在他们的视野里,值得追随的是机会、趋势、金钱与权力集中的方向。真正会留下来死战到底的,反而是我们这些被电影当成背景板的平民。因为我们退无可退。因为这片土地就是我们最后的栖息之处。
官二代向左、富二代向右:中国精英再生产的双轨制
本文试图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父辈的优势地位影响子代获得特定精英身份的程度和方式,以及这一模式是否在1978-1992年、1993-2002年、2003-2010年这三个历史时期发生了变化。研究发现,虽然父辈的优势地位对子代的精英地位获得有着显着正效应,但体制精英和市场精英的代际流动仍然遵循着两条相互隔离的轨迹,只是在2003年之后体制精英的子女成为市场精英的几率比1993-2002年有所上升。对可能造成这种代际再生产模式的原因分析表明,虽然精英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多元化给社会流动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但未来代际再生产的趋势很可能会强化并且由体制精英占据主导。这种代际流动的格局及趋势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反映了中国自市场转型以来政治经济生态的变迁。
对陈纳德偶像化折射精英的贱民心态
对陈纳德偶像化的工程,当然是有政治目的的,这毋庸赘言。但我今天想说的不是政治,而是文化心理——不是所有参与这一工程的精英都有清晰明确的政治目的,但所有参与这一工程的精英都分享了一个共同的文化心理——国际贱民的自我指认。
从张召忠评“敦刻尔克”看精英的无意识西方立场
近四十年来中国受掌控话语权的西方学者专家的舆论引导,完全丧失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本来在新中国成立后站立起来、充满自豪感的中国人渐渐地重新丧失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感和自豪感,崇洋媚外大行其道,使得不仅西方人瞧不起中国人,就连我们自己也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丑化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英雄。
黎阳:印度叫种姓,中国叫“精英”
其实要弄懂印度统治精英层的心理也不难,只要拿中国“精英”对普通老百姓的态度一对比就能触类旁通——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高等种姓高人一等,社会必须由高等种姓治理;中国的“精英”体制是“精英”高人一等,社会必须由“精英”治理。印度是高种姓瞧不起低种姓,低种姓瞧不起“不可接触”的贱民;中国是高等“精英”瞧不起低等“精英”,低等“精英”瞧不起“大老粗”农民工……
北京状元:一个精英的养成,家庭因素究竟有多大
阶层固化是一个事实,阶层最容易上升是另一个事实,这就是我称这个时代是伟大时代的原因,这可能是最后一个靠个人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所以最好的选择是什么?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教育自己,如果你自己没有阶层上升的愿望和持续的行动力,又怎么可以寄希望于一个孩子草鸡变凤凰,一代人改变你们家族的宿命呢?
“社会精英”的“蟑螂性生存”
现实社会中的高收入者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特定社会制度或分配规则下的优胜者,而不是为社会做出相应贡献的优秀者。一般地,一个人越是能够适应和善于利用社会分配规则,就越能以较小的贡献获得较高的收益,从而也就越容易成为社会竞争的优胜者。因此,人类社会存在一个明显的“蟑螂性生存法则”:那些具有攫取他人或社会利益的强大能力的人往往更容易生存;而且,市场机制越不成熟、社会制度越不完善、分配规则越不公正,蟑螂性人物就越容易生存。显然,“蟑螂性生存法则”是对现代主流经济学所根基的自然主义思维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观的反动和革新,它强调:自在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条件,却并不一定是合理的。相应地,为了促使存在的东西更为合理,或者使得具有合理性的东西从潜在转化为现实,就必须采取行动来改变生存的现实条件。
何谓精英,公知是精英吗:社会精英的双重内涵解析
精英治国不是坏事,问题在于,何谓精英?一般地,精英应该是开社会风气之先、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那部分人士。显然,如果没有这些精英,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将会变得更加曲折、更加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