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混改中几个观点的分析与批评
混改的目的,是国有资本的放大,而非自杀。员工持股,是走劳动价值优先于资本之路,而非侧重被私人资本收买型的高管持股。私人资本操控的战略投资者参股还是控股,应该由市场竞争和员工主体决定,而非一刀切的官方行政意志。总之,混改是反垄断的措施之一,而非全部;是壮大国资国企的路径之一,而非搞小搞垮搞没的不归之路。按照市场原则,无利不起早,私有资本是否参股控股,完全由投资主体确定,政府只需要提供投资中公平竞争环境,无需强制国企退出。
孙锡良:非常精彩的改革竞争进程
一位叫吴小平的名不见经卷小人物(也是私企老板)突发一枪,说是要求民企退场,为国企开路。他的文章一发出,便同时在各大网站出现,影响巨大。于是,资本和私企大佬铺天盖地地讨说法,反围攻就这样开始了,大论战终于进入预定轨道。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突发一篇文章就能占据各大媒体主页,不事先谋划好,谁能办到?普通大V有这个能量?临近年尾,高潮终于出现,资本起初没有料到的待遇也得到了,它们获得了部分法律豁免权。对过去,原罪不究,对现在和未来,一般违法都不究,只批评教育。总体而言,资本的整体节奏安排得很好,最后的结果也比较精彩而圆满。
命门之血岂容被人抽干——关于国企混改底线的建议
党中央应大体掌握在中共20大前,混改将对全国国企所有者权益总额、净利润总额构成变化产生的影响,有预测,有对策,有多手准备,以利于排除内外干扰,始终牢牢掌控国企改革,尤其是混改的主动权和正确方向。
一叶知秋:从对国企和私企的态度看另一种政治正确
国有资产流失一直都是国企改制中无法回避的大问题,比方说长生生物从一个躺着赚钱的国有企业就这么三倒两倒变成了私人的提款机,这样的国企改制怎能让老百姓服气?不过,在姚洋先生看来,民众之所以会质疑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还是“思路不够宽阔”,因为即便国有资产流失到了“民营企业家手里”也还是在中国。
国企混改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国有企业生产力
当前国企混改争论及推进困境的背后隐藏着应该坚持什么标准的问题。准确理解国企混改的科学规定、明确国企混改的根本标准是稳妥推进国企混改的重要前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改革进程中在标准问题上取得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当前推进国企混改应该明确坚持的根本标准。国企混改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国企生产力,具体来说,要有利于提高国企效率、有利于增强国企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国企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还要坚决防止国企混改陷入私有化的误区,坚守国企混改的目标和底线。
谈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与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今天深化国企改革,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行“公司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取消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性质。一般来说,国企通过“混改”,如果建立的是国资控股公司,那就可以实现由共产党代表人民对企业的核心领导,保证劳动者与全民共有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使企业成为放大了国有资本功能的具有全民所有制性质的股份公司;如果建立的是私资或外资控股公司,那就谈不上共产党对企业的核心领导,只能以雇佣劳动与资本的交换方式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使企业成为放大了私人资本或外国资本功能的具有私有制性质的股份公司。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法人主体中,不仅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全资公司,而且由国资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上市公司,都依然明显具有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性质,属于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范畴。
国企混改不能搞“抽血疗法”—与厉以宁教授商榷
本文与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流行错误观点商榷。对国企混改提出的政策性建议是:第一,国企改革(含混改)要坚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确定的目标,坚决抵制“私有产权迷信”。第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做强做优做大”国企中的国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国家所有权政策要保证国企中国有股及国有股东表决权的控制力优势。第三,国企混改要考虑由国有股权多少决定的利润分配及对谁最有利的大问题。第四,党和政府对国企混改要有更长远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对其前途做“多手准备”。第五,要用正确方法、适度量化的标准来规范扩大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目标,警惕有人以扩大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为借口,在混改中大搞私人股“尽可能多”的错误取向。
王庆华:国企混改进行时的沉思
这里有个魏国人的故事,他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中国铁路那是几十万铁道兵用血肉铺筑的!中国石油那是有铁人精神的石油人干出来的!所有中字头的国企都是人民的血汗国家的积蓄支撑起来的!所以,混改,人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