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伟:《资本论》“中国化”学理考
对《资本论》研究的“研究”, 不应仅仅作为“叙述”,而应同时作为“研究方法”范畴予以处置;它的思想来源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理论高度相应是马克思在其中确立的工作典范。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献综述”,基本做法是“史”“论”结合,并以史见论。中国化是《资本论》研究中抽象出来的、并逐渐稳定化的一个民族工作范畴,是以“中国人的资格”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形式,是特殊方法论经济范畴。显然,它以“辩证法范畴”形态升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工作内涵。通过对《资本论》研究的三部代表性着作的勘察与比较(《中国经济原论》、《鲜活的资本论》、《保卫〈资本论〉》述略),可以察知:中国化意蕴之经济范畴是抽象与具体(规定)之统一,这些性质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体”“学”“用”辩证环节中。具体而言,《中国经济原论》开创了广义政治经济学架构的中国化路径研究,《鲜活的资本论》是对此路径的“一种修正”,而《保卫〈资本论〉》则是“总体研究”的回归。上述批判路径的“综述”凸显了大写逻辑之“主观批判”,活化了有关中国化“深层境界”之讲述。
新中国七十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启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群众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立场。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依靠群众还是依靠少数人,是能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联系实际与联系群众是一致的,联系实际最根本的就是联系群众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最重要的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为主体,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动态平衡” 中的 “阶级斗争”
要么是“阶级斗争为纲”,要么是或明或暗的“阶级斗争熄灭”论,这种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大幅摇摆,都会造成社会的失序和混乱。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主张接驳到中国传统阴阳平衡的大框架中,即“动态平衡中的阶级斗争”,才能引导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终极透视共产主义信仰——四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符合宇宙人生本相的终极信仰是一种纯精神财富。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达到了这个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那么人类社会中为争夺物质财富而产生的对立(包括阶级对立)、对抗、暴力、战争就会消失于无形。问题是,迄今为止,追求这种纯精神财富的人始终是极少数。只要这类人始终是极少数,阶级对立、阶级斗争、战争暴力就不可能消失,不但人类解放遥遥无期,而且人类命运岌岌可危。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最先进的社会理论尚未认识这种纯精神财富的重要性的情况下,人类解放的理想就只能是一种美好的乌托邦。
犁123:市场经济理论也要中国化,社会主义化
这些年中国特别重视的市场经济理论思想必须要加快中国化、社会主义化进程。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大量实践,有丰富的正反两方面实践材料,我们要总结这些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找到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实践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如南街村式,华西村式,华为式等等。这些实践与欧美的市场经济理论不同,有中国的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品味,中国气派,中国独特的做法,并且超越欧美的实践成果。这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规律,我们要自觉去发掘,总结。另一方面,中国也有市场经济理论失败的典型,如中国农业市场化效果差,体育市场化连连失败,信息产业市场化中失去安全和稳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等。为什么同样的市场化取得两种完全对立的成果?这里面一定有丰富可开发的理论问题。
简新华:“现代经济学”的是与非
改革开放以来广泛流行的所谓“现代经济学”的说法,认为“现代经济学”是唯一的科学的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唯一的“现代经济学”,违反实际地否定经济学的阶级性、地域性或者国别性,实际上也否定了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存在,提出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造成误导、市场经济是唯一可持续的经济体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万岁永恒论、中国应该与现代经济学接轨也是错误的主张。本文提出克服“现代经济学”观点的误导,必须纠正两种偏差,即片面强调国际化的偏差和轻思想、重技术甚至玩方法、技巧、模型的偏差。
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道家哲学
如果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的思想理论,接驳到形上形下一以贯之的“动态平衡多维整体”世界观这个大框架中,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时,也只有将马克思的理论置于这一东方世界观的大背景下,才能对其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意义看得比较清楚,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和评断,并使其得到历史性的修正,从而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发扬光大,踏上比上世纪更加波澜壮阔的征程,为人类开辟光辉灿烂的前景。
何干强:积极开展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的理论斗争
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不能回避同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的斗争。在复杂多变的当代国际大环境下,这种斗争有时十分激烈。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与形形色色错误理论和思潮积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我国理论战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批判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才稳定了社会,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充分地证明,唯物史观不可能不展开积极的思想斗争就实现中国化。在这方面,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义乌,寻乌,延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场景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即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持之以恒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在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我们选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个相关场景义乌、寻乌、延安,试图带领读者由小窥大,感受真理的光芒如何照耀到中国大地。
丁堡骏:论《资本论》俄国化与中国化(上)
目前,许多反马克思主义的人都以苏联、中国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借口否定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一些学者看来,苏联东欧国家,也包括中国是在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共产党蛮干的结果。因此,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社会,或者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而夭折,或者是尽快改弦更张,走变相的资本主义道路。对照马克思对《资本论》俄国化特别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探索,足可见这种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荒谬。
毛泽东是怎样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的
毛泽东选取传统文化中的有关话语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例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倡导的“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清谈误国,明辨笃行”“因时达变,与时偕行”等基本含义,提出了“实事求是”。毛泽东还强调,要重视使用“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词汇和话语形式,他生动地描述,敌人的装备是“飞机加大炮”,我们的却是“小米加步枪”。毛泽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角
中国共产党的渊源是来源于列宁主义,没有十月革命就没有共产党,但是这一点今天却讨论得很少。反而是自由主义右翼更明白这一点,他们通过否定十月革命否定列宁,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