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景: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全党同志需要在通过学习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抖擞精神,担当使命、砥砺作为,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为实现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充分发挥红色文艺培育社会正能量的功能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强调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不断提升社会正能量,同时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使之成为个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充分重视文化工作,尤其是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转化。在提升社会正能量的过程中,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借鉴丰富经验。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红色歌谣在苏区政治动员、文化革命、价值引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其历史行程,挖掘其成功经验,揭示其基本规律,对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培育新时代的革命精神和动员社会正能量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完整准确理解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学者来信摘编
2018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口述历史——40年,中国史更精彩”专栏,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完整准确理解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一文。该文较为完整准确地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特别是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战略思想与战略部署,引起了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现将部分学者对该文反应的来信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驳许教授:“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文革用语吗?
十九大的召开,宪法和党章都进行了重要的修改。笔者认为,这也为“宪政”专家学者和某些党内的高级干部,特别是尚健在的某些离休老干部送去了一副“清醒剂”。修改后的宪法,除了序言部分的四项基本原则外继续保留外,在正文部分第一条增加第二款:“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样,某些《××春秋》老人终于明白,"从宪法的第1条到第130多条,没有‘共产党领导’这五个字,从头到尾找不到”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尽管在具体运行层次上,在具体的管理方法、经营机制上,我们向其他国家学习、借鉴了一些具体做法,但在社会制度的本质层次上始终贯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脱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
中国纪检监察报:深刻把握伟大斗争的政治内涵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我们党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伟大斗争,其斗争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走向胜利彼岸。
从苏联亡党亡国教训看如何做到“人民有信仰”
我们不得不佩服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政治敏感性,尼克松从东欧国家从上到下丧失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实用主义现象中敏锐地看到了和平演变的必然性,并由此预测到未来的前景。尼克松的判断以及后来实际发生的事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现实问题:理想、信念的缺失,信仰的缺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决不能等闲视之。不讲政治、不讲方向,成天沉湎于行政、技术具体事务的实用主义,长远来看是会出大问题的。“实用主义能为和平演变打开缺口”,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然而却是被苏联东欧国家和平演变的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和基础
群众的实践是我们制定一切工作方案的基础和依据,只有尊重群众的实践经验,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决不能说“领导是老大”,领导说了算,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国有企业里,也不能说“企业家是老大”,经理说了算。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进行伟大社会革命” 重要论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社会革命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思想理论界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和认识。比如,有的把革命与执政、革命党与执政党完全割裂和对立起来,认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后,就不再是革命党了,就不能再提革命、再讲斗争了,要“告别革命”、“避免斗争”,谁要是提革命、讲斗争,谁就是“左”;有的丑化革命,无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抹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大历史作用;有的否定改革,借改革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一些问题否定改革的必要性和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有的蓄意无视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向改,妄图改变我国社会制度性质和党的领导地位;有的对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纲领认识有偏差,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等等。这些错误观点和认识,本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基本内涵、发展阶段、实现途径、长远目标的理解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没有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几个历史时期以及党的阶段性的纲领和目标与最高纲领和长远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杨承训:系统把握化解主要矛盾的三个维度
西方有些心怀叵测的学者幸灾乐祸地放出“中国崩溃论”“中国硬着陆论”;国内也有不少人担忧,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出现经济危机。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洞察力,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察秋毫,力排众议,扫清迷雾,揭示本质,指出中国经济既不是周期性问题,更不是经济危机,而是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即转型期,廓清新常态的大逻辑,为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铺序,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递进理论,超越了西方的各种经济周期论。
陈学明:进一步“强起来”,有两条路不能选
现代性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中国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由资本、现代性本性所决定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露。在“富起来”的日子里,这些负面效应可能还不怎么明显。但在“富起来”的基础上走向“强起来”之时,这些负面效应就会变得更加显眼,就成了必须正视的问题。人们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各种目标组合在一起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往往突出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从而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不惜采取一些损害其他目标的手段。例如,为了“富起来”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对利用资本可能带来的有损于其他目标实现这一点,就难以加以过多考虑。现在在目标系统中,“强起来”成为主要目标,那对资本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非但不能忽视,而且应着重加以克服,否则就无从谈及“强起来”。
乡村振兴要发展集体经济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向目标出发、适应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就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如果不搞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不要村集体统一经营,只搞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这些形式,一定的规模效益会有的,但由于利益分割、缺乏统筹,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很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究竟如何“强起来”?有两种选择千万不能做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之所以加以批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是片面的现代性,只是在社会的某一个领域,即经济的领域实现现代性。中国真正“强起来”必然不是完全建立在实现现代性、利用资本上,而是必然与超越现代性、超越资本联系在一起。
论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新时代伟大斗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本文详细分析改革、意识形态和党内思想、反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法治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禁毒、反分裂、反恐、军事、反殖民反霸权、反对保护主义等具体方面的斗争情形,总结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方式方法。
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指标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改革开放、推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这个中心工作,将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作为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这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住了“现代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因此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四种关系,做好四篇文章:第一,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做好生态环保文章;第二,处理好促进GDP适度增长同富民的关系,做好富民的文章;第三,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做好特色产业、绿色产业文章;第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做好社会现代化的文章。
朱佳木:更加强烈的斗争性——十九大报告学习体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这些突出特色,我认为除了缘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从十八大以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也与明确肯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内在统一性,重视贯通总结两个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因而能够融汇吸收它们的长处、综合借鉴它们的不足有着密切关联。这一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有了这一思想作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必将给我们国家带来新的面貌、新的气象,必将保证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