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整体性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分析闪烁着逻辑整体性的光芒。从劳动创造价值到价值的内在转化形式,再到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整体分析思路。马克思创新性地运用总体方法分析了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整体。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的误读、误解甚至是曲解,同不理解总体方法密切相关。运用总体方法分析和研究劳动价值论,反映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和发展性。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研究国际价值及其转化问题成为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逻辑整体性思路,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提供了研究的思维行程。
吴易风教授捐出百万奖金,设立贫困生奖学金
今日下午,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北大厅举办。章开沅、吴易风先生获得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吴易风表示,自己深知贫苦家庭出身受教育的困难,所以把这次获得的全部奖金贡献出来。
李慎明:以宽广视角推进政治学创新
从国内来说,政治学研究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服务。在理论层面,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深入研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本质内涵与相互关系;揭示西方一些错误思潮的本质,揭开其在话语体系上的隐蔽机制;等等。在实践层面,重点关注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问题,研究如何不断完善选举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也是政治学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比如,健全民主集中制,正确认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纪律,建立反腐倡廉体制机制等。这些理论和现实问题,都需要政治学者给出创新性的回应和解答,并为党和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国家资本主义正本清源-析美国抹黑中国的多重逻辑
针对美国发起贸易战用“国家资本主义”抹黑中国、改变中国社会制度的图谋,在理论上必须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分两个层次:一是揭示帝国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作用,它是“国家资本主义”典型的高端形态;二是扬弃“国家资本主义”方式用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改造私人资本,由列宁提出、毛泽东丰富和运用成功,在中国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美国此时抹黑中国也有两个层次:一是以荒谬的逻辑歪曲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对外开放,把垄断专制加在中国头上,而虚伪地标榜自己为“自由市场经济”样板;二是极力推进其真实的“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控制世界市场和实施霸权主义,逆经济全球化潮流而动。我们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逻辑应对、挫败其以“国家资本主义”欺凌、统治世界的垄断逻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大逻辑)指导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
丁堡骏: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辩护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有各种不同理论层次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相应地,这一理论的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有不同理论层次上的各种条件构成的一个完备的条件系统。劳动价值论的不同理论层次之间的发展和演进,说到底不过是它们的条件运动和转化的结果。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既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初期价值怎样表现为价格,同时也说明了在资本主义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竞争充分展开以后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进而生产价格怎样在表现为价格。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关于商品价值的理论,而且也是说明商品价格的科学理论。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历史作用、两个绝大多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两个必然等基本观点。本章基本内容为后三章内容提供了科学的事实依据,并由此论证了共产党的性质、阶级属性、“消灭私有制”的最高纲领和两个决裂、无产阶级专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产者联合起来等基本思想,同时也是批判形形色的歪曲、污蔑共产主义的种种谬论、批判形形色色的封建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事实依据。第一章基本内容对《宣言》之后的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毛泽东的影响极大。马克思《资本论》、恩格斯《反杜林论》、列宁《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许多着作都是延续了《宣言》第一章对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对本国国情和阶级状况进行科学研究和深化的结果。没有这种对现实的真正研究和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根本对立的阶级斗争状况的揭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就不可能形成和制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路线、方针、斗争策略和方法。第一章的基本内容及思维方法对当今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仍然是我们认识、观察当今世界和中国问题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三是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建辉:40年来我国文艺理论发展中的西化偏向
西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着力渗透,还有一些学者“以洋为尊”。但最为根本原因我觉得还是资本,特别是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以及作为其附庸资本。资本既带有生产的属性,又带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既带有剥削的属性,又带有西方的属性。当我们的生活中充斥了肯德基、麦当劳、美国电影、法国香水、德国汽车、日本动漫,当西装变成我们的正装,当留洋变成一种镀金,当西方品牌变成我们的奢侈品,当英语进入到我们的国民教育全序列,当我们搜索崇拜谷歌,手机崇拜苹果,定位必须GPS时,我们实际上已经强烈感受到西方资本的强大同化力。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西化倾向是西方资本追求的目标,也是它们所达成的一个结果。文艺理论的西化倾向在这里正可以作为一个例证。
董学文:我国文艺理论研究40年来的基本教训
时至今日,有些人还是不提或不愿意提40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存在两条不同思想倾向和理论路线的问题。有些人虽然也承认有分歧,却喜欢把自己打扮成“改革”、“创新”或“超越”的推手,把别人说成“僵化”、“保守”派,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说成是“不改革”,把文艺理论“改革”说成就是要搞西方那一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是长时间不去区分理论的是非,一些似是而非的文论观念长时间得不到清理,再加上这些理论观念善于变化、善于伪装、善于投机,因之一些原本错误的文论观念在新的形势下,改头换面地又冒将出来。
21年前,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马克思的这篇文章
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原原本本读原着”入手,而读马克思的原着,又始终要把马克思所说的“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放在心上。读习近平同志的这篇文章可以感到,他是“手把手”教我们读经典,他的文章读来十分亲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
赵磊:如果马克思错了(之三: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的解释有很多漏洞,而且漏洞巨大:漏洞一:效用比较到底是定性标准,还是定量标准?漏洞二:不同物品的效用,在数量上如何比较?漏洞三:“效用”的内涵,咋就不能“一以贯之”?漏洞四:逻辑上的“同义反复”,有意思吗?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面临挑战的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新文化思潮的不断产生、价值观的多元凸显,加之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的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产生了负面影响。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我国当前面临的挑战及其在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于坚定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建设、塑造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重要意义。
从马克思对传统农业的评述看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不论是劳动者的小农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的大农业,其生产组织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极力主张当无产阶级获得政权以后,要不失时机地将农民和农业引导到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道路上来。采取这样的生产组织形式,可以避免已往农业的所有弊端,吸收其所有优点,采用科学的经营方式与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的合理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还可以避免已往存在的两极分化,实现劳动者的平等劳动与公平分配,达成共同富裕的目的。
赵磊:如果马克思错了(之二:效用)
按照效用价值论的逻辑,既然一颗钻石的效用未必比一把夜壶的效用大,那么钻石的价值(价格)就没有理由高于夜壶。但是,为什么钻石的价值(价格)却远远高于我们根本就离不开的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呢?问题不在于钻石的效用有多大,而是在于获得钻石的“代价”远远高于得到夜壶的“代价”——也就是“劳动耗费”有多少!由此可见,“价值跟着效用走”的逻辑,是多么的不靠谱。因为价值并没有跟着“效用”走,而是跟着“代价”走。虽然,有“价值”的东东首先要有“效用”。但是,价值与效用并不是一回事。
朱佳木:在纪念刘少奇诞辰120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刘少奇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制定和贯彻执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后,代表中央提出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后来的经济困难时期坚决支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为克服暂时困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jrs直播手机连接_雷速体育_jrs低调看直播直播:县委书记中央党校发言为何被“群嘲”?
矫揉造作的文风泛滥,本身就反映了某些人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而县委书记中央党校发言被“群嘲”,其实也是这种背离损害了群众对党和政府信任的反映。
赵磊:如果马克思错了(之一:稀缺)
稀缺,就是稀有、稀少、短缺、匮乏、不足的意思。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稀缺”,它可是西方经济学的祖传宝贝。没有“稀缺”,西方经济学及其价值理论就会稀里哗啦、嘁哩喀喳,土崩瓦解。这么说吧,西方经济学入门的第一课,就是“稀缺先生”闪亮登场。那么,“越不稀缺”的东西,真的“就越便宜”吗?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