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共为您搜索到419篇文章
  •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前者为主的对立统一关系。要实现对于这一关系的具体的科学把握,必须十分警惕和防止形而上学、折中主义等等主观唯心主义的干扰。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不能割裂;其次,二者也存在对立性的一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辩证地扬弃。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借鉴、吸收、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

  • 潘金娥:当代社会主义的探索、创新与发展

    潘金娥:当代社会主义的探索、创新与发展

    社会主义五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方面,都非常注重理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另一方面,它们都依据本国特点和时代特征,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些理论既是对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同时又对本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

  • 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

    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

    不读马列、不懂马列、却使劲批判马列,成为理论界时髦现象。而且越不懂,胆子越大,批判的声调越高。只有敢说马克思有错、毛泽东有错,才是解放思想,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状况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得到应有的批评。成天说马克思主义有错误,怎么能使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呢?客观环境的恶化,加上工作中的失误,使得近30多年来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日益猖獗,而马克思主义则被边缘化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实际情况表明,在当前形势下,强调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生活习惯,有着十分现实的迫切意义。

  • 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劳动创造上

    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劳动创造上

    当代中国,搞意识形态的一些人,混淆劳动二重性的界限,为交换价值生产寻找历史依据,把历史上个别的特殊的交换主要为了交换剩余产品的使用价值,说成是一般普遍现象。古典经济学“看不见的手”成为时髦,甚至漫天飞舞,即没有马克思哲学,也丢失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一些人吃共产主义的饭,歪曲祖宗的原理,背叛劳动学说,背叛无产阶级劳动者,为资本私有的复辟涂脂抹粉,歌功颂德。经济决定论,物质决定论,生产力决定论都是这些人的旗号,掩盖了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对立矛盾,掩盖了劳动创造需要的自由,掩盖了人类活动的本质也就掩盖了劳动者解放的需求。

  • 什么是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上)

    什么是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上)

    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关系并存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问题。从静态来说,我国出现的一切经济现象,归根结底是这个问题造成的,不抓住两种因素并存及其矛盾和斗争,就不可能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从动态来说,这种矛盾和斗争,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两种因素并存及其斗争,使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实存在朝哪儿走的问题,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斗争的结局取决于两种因素的力量对比。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也许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直存在着。我们不能回避这种矛盾和斗争,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而应该正面阐述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和斗争,从中得出一些带规律性的结论。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

    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引下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主要目标是基于中国道路形成中国学派,以对中国新闻实践的学理性研究提出具有解释力与引领性的新闻理论。

  • 王今朝:向洪永淼教授进一言

    王今朝:向洪永淼教授进一言

    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早就提出信息经济学已经成为可以替代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范式,并且一篇文章的题目直接传递了这个信息。洪永淼教授居然没有注意到这些关系经济学重大发展方向的重大信息。按照这些学者的观点,如果中国经济学按照洪永淼划定的路线前进,无疑将会陷入死路。中国的政治家有多少会去看或看过按照洪永淼规划的这条并不时新也绝不可能科学的路线所产生的学术论文呢?中国共产党人早就总结出路线决定命运的命题。按照这个命题,中国还需要当代经济学领域的洪教头指导实践吗?

  • 洪永淼的“中国经济学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洪永淼的“中国经济学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现代经济学由于它固有的阶级属性和一系列以庸俗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立论基础,使它的理论不可能被全人类共同接受。特别是还由于这一理论经历过“华盛顿共识”的武装,达到了庸俗经济学的极点,成了西方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欺骗世界人民的手段,使它越来越不得人心。洪永淼教授的“中国经济学将会如何演变?”或“中国经济学之路”向中国学者力推现代经济学,要中国经济学“快速转型”,“与现代经济学接轨”的主张是错误的,极其有害的。它既严重脱离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根本背离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更是完全违背我国一批真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志向与意愿,只能把中国经济学引入歧途。

  •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实践基础。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设计,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等等,有力保证了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在兼顾所有人利益的同时,突出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全部消除贫困人口;突出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锻造国之重器,坚决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等等。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坚持和创新。

  • 张雷声: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大视角

    张雷声: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大视角

    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为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需要理解和把握逻辑整体性、历史整体性与方法整体性之间的关系;以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为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史整体性的统一;以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统一为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及规律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各具体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这三大视角,也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内容。

  • 法不“只是阶级社会的存在物”吗?

    法不“只是阶级社会的存在物”吗?

    凡是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一般常识的人都知道:法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和缺一不可的。国家不可无法律,法律必须依靠国家。国家的某些最重要职能必须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才能得以实现;而法律离开国家制定和认可就无以产生,即使产生了,离开国家就不能实施。所以,法、法律、法制和法治问题,还有所谓人权、宪政等等,同国家问题一样,是古今中外无数政治家、思想家、法学家、哲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老问题。直到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第一次“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和“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此对于社会的研究才变成了科学,所以列宁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

  • 公共资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

    公共资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

    基于共同性的视角,哈特和奈格里主张公共资源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所有经济部门的核心要素,私有财产是一种共同性失灵。他们通过考察公共资源的作用,强调以共同性作为斗争的焦点创造大同世界,并提出夺取公共资源的革命斗争模式。基于共享资源的视角,哈维认为对公共资源的圈占和私有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他将公共资源视为一种社会关系,主张集体劳动创造公共资源,提出把公共资源用于社会利益的政治认知,并将其定位为一个反资本主义政治的框架。

  • 徐光春:当代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徐光春:当代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指导,否则就容易犯方向性错误,犯方法论错误,这一正确的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新时代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真经”

    新时代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真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浪潮的深刻变革中,更是如此。一方面,今天党员干部要学习的东西,无论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在空前加大。另一方面,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给我们带来高效、快捷的同时,也会使我们的学习呈现出短平快、碎片化的特征,从而造成思维链条的肤浅和断裂。一个人思维链条的长度决定着思考问题的深度,我们既要“浅层次”的“快餐式”学习,更要“深层次”的“正餐式”学习,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高大上”的“正餐”。在新时代,共产党人只有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 讳言“共产主义”的现象不容忽视

    讳言“共产主义”的现象不容忽视

    与其他社会思潮相比,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具有高度的思辨性和独特的实践性、发展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算不上懂得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站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