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分流到大翻盘:中国制度的革新
如果说,秦皇汉武和唐太宗,使我们的民族成功地应对了游牧民族的挑战,使中华巍然屹立于欧亚大陆的话,那么,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各族人民,通过浴血奋战,成功应对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帝国主义时代,实现了历史大翻盘,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
马云和刘强东谈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这些站在信息产业发展前沿的一流企业家们,通过他们深入的思考以及远超常人的敏锐直觉,感受到了一场酝酿中的风暴来临前的信号:我们可能正处在一场天翻地覆的“大革命”爆发的前夜,炽热的革命洪流将会从地表的裂缝中喷发出来,吞噬目前我们熟悉的一切,将其塑造成为一个全新的模样。这就是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智能革命!
如何看资本社会中的公共教育?一个马克思主义视角
反对资本主义政府对课程、对教育预算、对教育经费的控制的斗争是必要的。我们必须将教育交给真正关心孩子们所受教育的人进行,也就是交给家长、老师、学生、社区组织与工人阶级组织。我们在质疑中为既存的教育体系辩护,因为我们为了平等机会奋战,也为了能让年轻人利用并增进由全体人类积累的知识的自由而战。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坚持为前提:与赵家祥商榷
赵文对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成就不屑一顾,闭口不谈。言下之意,十月革命搞早了,中国革命也搞早了,都是早产儿。资本主义还有发展生产力的空间,所以改革就应该退回到资本主义去。但是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充分证明了十月革命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能肢解的“艺术的整体”
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正确的。但是苏共中央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将这三个组成部分确定为苏联教科书的三个独立学科,于是作为“艺术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的整体思想,就被分解为三个相互独立的学科。许多极其重要的思想,特别是《资本论》的经济学理论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在这种分解中被有意无意地消失了。《资本论》的哲学仅仅被理解为政治经济学中的辩证方法,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被忽视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物化的社会关系的思想、货币权力与资本权力的思想、资本吸收三种“自然力”实现自身扩张的思想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中,应当使这三个组成部分相互融合,以还原《资本论》的“艺术的整体”,在当代实践的基础上再建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这样的理论体系。
论新时期中国学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启蒙主义化和后现代主义化之所以是错误的,不仅在于后者理论本身具有缺陷、本身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结论,还由于这些思潮的立脚点在马克思本身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实际上都已经被马克思经历过,却又被一一超越了。因而,虽然这两种理解路向在马克思着作中貌似都可以找到“依据”,实际上都是基于某种片面的立场对马克思的误解。马克思的思想中确实不乏貌似切合启蒙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词句,但把它们放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演进过程中就可以看到,它们最终都是以被扬弃了的形态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的,不能把马克思已经扬弃了的观点当成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只有当马克思在其成熟时期完整提出其两大发现,马克思及其理论才显露出完整意义。我们要根据这一“原本”来理解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创新成果。
孟捷 赵磊: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超越与辩护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是什么?是实践。而实践这个范畴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就引发了很多困惑,之后的争论也就由此产生。在经典马克思主义那里,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原本并无太大分歧。换言之,在经典马克思主义那里,如何用“唯物”这个范畴来把握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原本不是问题。然而晚近以来,在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中出现了一种倾向,即强调从“主观性”、“目的性”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强调从“能动性”来理解实践的本质,从而把“唯物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成“唯心的”历史唯物主义,把“基于”客观规律并“受制”于客观规律的实践解读成“唯意志论”的活动。
马云怎么样才能不成为社会公敌?
马云和他的公司给主流经济学家出了的难题,因为马云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这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范畴。马云先前主张互联网和大数据条件下的计划经济,已经被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批判了一轮。现在,马云使用这些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和范畴,经济学家眼中的马云就更离经叛道了。
佩里·安德森: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与美国霸权
在今天的几乎所有地方——美国、西欧、南亚和东南亚,你都会发现声势浩大的民粹主义浪潮。它不是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它没有社会主义视野。但是,它是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版本的对立面,并且,作为其特色——这是它与“有反思性的”中产阶级参与的运动的区别——它确实动员了很大一部分工人阶级。另外,它也可以采取一些相当激进的形式。
吴易风:驳否定劳动价值论的奇谈怪论
历史和现实一再宣告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批判的破产。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的,是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的,因而是否定不了的。
眼见未必为实--建议高校开设历史唯物主义必修课
科学业已证明,马克思是正确滴:“眼见”未必“为实”,由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客观的存在,两者未必一致,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必须的。进而言之,仅仅有“实证”还不是“科学”。马克思说:科学就是“理性地处理感性材料”,也就是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让假象掩盖真实,从而“理性地”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理解“稳中求进”?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应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贯彻到各个方面,切实做到稳定大局、不断进取,从而踏出和踏好“中国节奏”。我们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稳”与“进”双重困境予以突围,处理好利益稳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新的阶段、新的层次上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系统推进。
拨开迷雾!普世价值的本质是政治信条和政治思潮
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和“普世价值”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性话语,反映了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观察和分析本国历史、现实及变化趋势,解释和阐发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整体面貌,思考和应对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决不能当“普世价值”的思想俘虏。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批判和抵制“普世价值”,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邹至庄?
自打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来,“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似有复苏的气象。我好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队伍中,到底会有多少像邹至庄这样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准备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