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唯心主义者能接受唯物史观吗
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根基和源头,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展开和贯彻。换言之,唯物史观的本体(“社会存在”),不过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物质”)在历史领域的必然的逻辑结论。否认“物质第一性”,必然否认“社会存在第一性”。试问:一个在世界观或自然观上否认“物质决定精神”的人,能在历史观上坚信“存在决定意识”吗?一个在世界观上相信“精神决定物质”的人,能在历史观上反对“意识决定存在”吗?
周新城:民主社会主义泛滥有哪些危害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理论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不断蔓延、迅速泛滥。他们的手法基本上一样:通过歪曲恩格斯晚年思想,认为其晚年赞成民主社会主义,变成了民主社会主义者,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但实际上,恩格斯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反对的是带有抽象的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通过武装斗争取得政权是一个普遍规律,恩格斯主张革命斗争应该有多种形式,但他始终坚持并强调暴力革命。
王绍光 | 重新找回阶级分析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关注点,不是无差别的个人,也不是中产阶级,而是社会的两极,一方面是急剧膨胀的资本势力,一方面是日益被边缘化的劳动阶层或阶级,往往会关注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大众,他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地位。很多进行阶级分析的人当然也关注中国社会的前途。但是现在重提阶级分析的立场和目的,不再是为了分清敌友、展开阶级斗争,而是认清新形势下的基本社会构成,确认什么是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梳理各阶级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寻求缓和阶级矛盾的途径,防止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紫虬:恩格斯论资本主义国企与社会主义国企的区别
本文是学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笔记,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国企,既是经济进步,也与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性质截然不同,本质区别在于劳动阶级是否掌握了剩余价值。恩格斯去世后,资本主义被迫做出了缓和阶级矛盾的让步,这种让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拐点,由此造成西方贫富分化程度复归到100年前,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没有变化。这一点是党内外一批占据重要话语权的经济理论界人士竭力所回避的。恩格斯的思想对我国国企改革中的形而上学,有深刻的历史穿透力:1,在吸收、借鉴西方生产力的社会性时,一些片面认识抹杀生产关系差别。2,对私有制的崇拜,使得一些理念无视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运行规律。3,用经济上的商业性平等竞争,混同于政治上的平起平坐。4、把扞卫公有制丑化为扞卫僵化的国企体制或特权。5,坚定维宪,调整劳资关系以增加企业竞争力,民营工商业者就能始终是自己人。
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恩格斯一段重要论述
如果当今我们所进行的“改革”,不是“变更”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方面,进一步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而是把社会主义公有制改为资本主义私有制,那就是离开社会主义改革的初衷和自我完善发展的本质,这种“变革”的所谓“实践”决不是恩格斯所讲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也不是《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里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观念。因而也不可能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创新和思想解放,相反,是在“发展”、“创新”的名义之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和歪曲。同样,如果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是以“人本性自私论”为核心和以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理论为依据,那么,以这种理论为依据的“改革”本质上仍然是恩格斯所批判的那种“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的唯心史观和唯心主义思维方法。
陈先达: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必须坚持学用结合,否则就从根本上违背马克思主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课程中,我们可以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着。通过原着的学习,我们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许多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这样,我们可以更加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感情。
陈学明: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路线的形成及其教训
伯恩施坦明确地说他的宗旨是要“弄清楚哪些方面马克思仍然是正确的和哪些方面他是不正确的”。从表面上看,他也确实在这样去做。那么,为什么事实上他最后的结果非但没有正确地做出区分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健康地发展并使之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却大大地伤害了马克思主义,他本人也从而走上了修正主义的道路呢?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发展符合规律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空想社会主义中合理的思想,运用他们自己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苏联东欧的垮台,不是社会主义造成的,恰恰是他们抛弃了原来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抛弃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结果。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国际国内的实践来看,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都是客观的必然趋势,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从《反杜林论》看恩格斯的理论批判品质
理论批判是人类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从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理论批判品质。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践中,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勇敢拿起并科学利用好理论批判这一有力武器,坚决与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界定
马克思在世时曾经有人或褒或贬地使用“马克思主义”概念,他们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了宗派理论。但是,马克思始终不赞成使用这个概念,对于一些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做法更是非常反感、坚决反对,甚至严正申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概念,并用来称呼马克思和他创立的理论。这既是为了怀念马克思,更是为了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机会主义和宗派主义作斗争,促进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正确结合。恩格斯一再强调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质,他在批判和反对各种机会主义和宗派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滥用、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方面,与马克思的立场是一致的;他也在这个意义上同意马克思所说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国内外有的学者根据这句话得出马克思自己也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
马恩对《共产党宣言》与时俱进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一方面,《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着作,第一次阐述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发展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宣言》又是面对1848年欧洲革命为世界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而撰写的一部纲领,因而它包含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在纪念《宣言》发表170周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肯定《宣言》所阐述的全新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但是,无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阐述,还是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面对1848年革命而做出的政策阐述,《宣言》都必须要与时俱进。作为政策阐述,要随着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变化和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阐述的宣言,也要不断地向前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思想保证。
“两个必然”思想发展历程的文本考察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思想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在形成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基本完成了唯物史观的创立并初步形成剩余价值论,这为“两个必然”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发展阶段,“两个必然”在理论论证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到成熟阶段,恩格斯对“两个必然”进行了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针对个别国家的具体情况和新现象——东方落后国家实现“两个必然”的新途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两个必然”的新策略、垄断组织对“两个必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说明,使其成为各种特殊发展道路无法超越的总发展趋势。“两个必然”包括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探索,包括在探索中运用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
恩格斯对杜林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及其启示
19世纪70年代,杜林声言要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实行所谓全面的“改革”,并出版系列着作系统攻击马克思主义。为了抬高自己,杜林对德国古典哲学家、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全盘否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吹嘘自己具有严格科学的世界观,运用不言而喻的公理进行论证从而发现了“终极真理”。恩格斯从内容实质、思维方式和认识立场三个方面揭示杜林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根源,指出杜林的理论只是一些极端贫乏的认识,充斥狭隘的形而上学思维,受到主观主义的严重束缚。重温恩格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当前辨识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有重要启示意义。
余斌:论《资本论》的整体性
虽然《资本论》第三卷的最后一章——阶级,马克思没有完成,但是不仅少了这一章,甚至少了包括这一章在内的最后一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都不影响《资本论》全部三卷的整体性,这是因为,在此之前,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全部内容已经叙述完毕,论述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的最后这一篇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周新城:戳穿歪曲恩格斯的谎言
马克思恩格斯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是高度警惕的,绝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把伯恩斯坦看作是接班人。我们举一个例子吧。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强调它的无产阶级性质,坚决反对“全民党”的思想。当伯恩施坦等人提出要把德国党由“片面的工人政党”改变成为“一切富有仁爱精神的人”的“全面的党”时,他们二人专门为此发了一封《通告信》,建议不赞成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人“应当退党,至少也应当放弃他们的显要职位”,不这样,那就是党“自己出卖自己”。能把建议退党、至少应当放弃显要职位的人,看作是自己的接班人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消灭私有制”,惹恼了谁?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时候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于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旗帜鲜明地公开宣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在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下,那些“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自己赚来的财产”天天都在被资本消灭,那些“小资产阶级的、小农的财产”天天都在被资本家吞噬。请问那些口口声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人,那些口口声声“保护私有财产”的人,这难道不正是资本主义的现实吗?